乡村文旅援疆 文化浸润见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2024年11月18日 05时39分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浏览量:次北京市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在对口支援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结合受援地优势和现实需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谋划建设民族文化乡村旅游项目,努力实现文化润疆有形有感有效。
讲好文化多元一体和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故事
2023年7月,北京援疆投资近2千万元,建设皮山农场一连民族文化乡村旅游项目,分为室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和室外胡杨林自然景观休闲游览区2大部分。该项目充分挖掘当地文旅资源潜能,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吐尔迪庄园、黄沙大漠胡杨林、连队特色林果业休闲采摘等特色,打造红色传承、丝路文化、沙漠绿洲、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点。
自2024年9月项目投入运行以来,主题教育馆先后接待兵团党委和皮山农场机关、连队、社区等干部职工16批1000余人次开展活动。胡杨林景区已接待3批400余名旅客观光旅游,先后接待1万余人次农场职工、群众踏秋游玩、娱乐购物。这里现已经成为广受干部群众欢迎的文旅打卡“热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第四部分展程
该乡村文旅援疆项目在规划设计、立项、建设、运营中,援疆力量与受援地力量多方联动、形成有效合力,充分发挥皮山农场党委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文体广电单位的运行管理作用以及农业公司经营主体作用,力争实现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
项目突出了党建品牌。致力打造成为皮山农场党建品牌活动基地。以翔实的文字史料和图片、视频,生动再现兵团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共同艰苦创业、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艰辛历程。让人们从历史中展望未来,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自觉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贡献力量。
吐尔迪庄园专题展
项目突出了文化浸润。致力打造成为宣传推广文化展示平台。挖掘新时代的胡杨精神、兵团精神、老兵精神,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兵团文化有机结合,讲好文化多元一体和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故事。
此文化润疆项目还突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致力打造成为群众旅游休闲和活动场所。促进农场内外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促进融合发展。力争实现皮山农场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共治共享多元联动,形成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室外胡杨林自然景观区
项目打造中特别突出了绿色发展。致力打造成为激活农旅融合、绿色发展的新业态。一方面,融合发展无花果、蟠枣等皮山农场特色林果业休闲采摘,吸引观光旅游的游客和群众前来助农、兴农、富农。另一方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挥成片野生胡杨林和植绿播绿工程的防沙治沙作用,帮助地处风头水尾、沙漠边缘的皮山农场实施沙漠“锁边”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作者援疆践悟
我们体会,在兵团谋划援疆文旅项目,实现文化润疆,应从方法上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援疆工作前,应深入学习了解历史发展过程,尽量避免简单片面地理解问题。应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问题、搞清原因、找到办法。应克服重眼前、轻长远的短视思维,从大局、从长远进行谋划。
坚持效果导向。审慎处理好援疆项目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从项目谋划伊始就要考虑长期可持续运营的问题。尽量避免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警惕铺张浪费,花大钱砸项目、园区、景区,却因运行效益低,形成空架子。
坚持守正创新。先破后立,解放思想,破除僵化守旧。用改革的思路举措,解决影响凝聚人心、束缚现代文明发育的陈规陋习,加快数字化应用创新,为文化润疆赋能。
坚持融合发展。加强文旅融合,注重以文兴业,以文旅援疆项目为抓手,创新繁荣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并加强前后方力量融合,用好用足中央、北京、新疆和兵团的资源,凝聚最大合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坚持群众参与。要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善于运用群众欢迎的载体组织文化活动。对青少年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学体育文化的教育;对中青年则加强把文化浸润与外出务工、就业创业、生产生活等紧密联系;对老年人加强文化产品供给,不断增强其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互动交流中,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党委副书记、副场长、北京市援疆干部 高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